鄞州新聞網訊(記者 吳海霞 通訊員 許婧 項聰穎)每逢寧波(鄞州)博物館的恐龍展來了,暑期也將相伴而至。今年恐龍展的主題是“我們的恐龍”,寧波博物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帶來74件與恐龍相關的化石、模型、復原雕塑,展現歷年來中國恐龍科考發現和研究成果。展覽將于6月18日開展,持續到9月4日。
開展前,記者來到寧波(鄞州)博物館探營。為了將更大體量的恐龍復原雕塑呈現給觀眾,此次展覽打通了博物館一樓東、西兩個巨大的展廳,并且在大廳打造了寬闊的展示區,兩條巨型恐龍復原雕塑,以生動的造型,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曹強老師向大家科普了中國恐龍的相關知識:中國是全世界恐龍發現最多的國家,也是恐龍研究最為理想的區域之一。自1902年在黑龍江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以來,在中國發現并命名的恐龍種類共有338種之多。
此次展覽,以形象的恐龍造型及相關化石等展示,向觀眾講述了中國恐龍的豐富知識。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中國龍”,活躍在沙漠、河湖、火山等生態環境中。在云南祿豐地區,遠古時期是生態活躍的河湖環境,該地出土的許氏祿豐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它是第一種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和裝架的恐龍,是中國已知時代最早的恐龍,也是第一種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命名的恐龍;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地區的恐龍化石,是中國恐龍科考與發掘最早的地方,再現了竊蛋龍、原角龍等十余種恐龍的繁衍生息;經歷了火山爆發的寐龍、鸚鵡嘴龍等,因為被火山灰快速埋藏而留存了最生動的生前姿態和更完整的生物信息。
恐龍自被世界發現,就不斷地激發著我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本次展覽,展示了不同生態環境中恐龍的形態與生活習慣,更通過胚胎化石、糞便化石、胃石、足印等,深入發掘了恐龍的育兒、生長、食性、生活習性等各種細節。例如難逃泥潭龍,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從雜食轉為植食性恐龍;骨骼化石中存在胃石的竊蛋龍,不僅證明它會吞食小石頭來幫助消化食物,也間接證明了已滅絕的鳥類和恐龍之間的演化關系。
除了能吸收豐富的恐龍知識外,展覽中多樣化的數字化技術和互動裝置,如“從恐龍到鳥的演化”觸摸裝置、“恐龍化石轉轉樂”和馬門溪龍比腿長等,都可以讓小朋友們充分調動感官,零距離接觸恐龍,并在動手動腦中提升體驗感。
據悉,展覽期間,寧波(鄞州)博物館每周的青少年探索體驗活動將以展覽為主題,為小朋友們帶來參觀、課程、手工的多維度體驗;暑期夏令營將圍繞恐龍,開展恐龍知識學習、手工互動、博物館夜宿等活動。此外,還有更多的精彩活動將通過線上、線下多個渠道持續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