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秋
共青路,位于月湖西岸,梧桐樹挺拔如同華蓋,這是一條滿目蔥蘢的林蔭小道。
沿著共青路前行,左邊的人行道上,有9座雕塑于基座的石碑,這是一組反映寧波人文歷史書卷式浮雕,從“北宋慶歷五先生”到“淳熙四君子”;從寧波的三江六塘河至水則碑,書藏古今的天一閣等,敘說著寧波悠久的歷史。
前面就是“竹洲古津”石橋,過了橋就是竹嶼,現在的寧波二中。學校前身是“慶歷五先生”之一樓郁開辦的城南書院。南宋淳熙十年,竹洲稱松島,南宋丞相史浩在這里筑“真隱館”,壘石為山,引泉為池,宛如四明峰巒,又稱“四明洞天”。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泉水潺潺,峰巒疊翠的情景,那時的松島一定很美,孝宗皇帝還御賜“四明洞天”匾額,可惜什么都沒留下。今天,環境幽雅的竹洲成了高三年級的學堂,畢業前夕,能在景色如畫的島上讀書,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
竹洲對面就是花嶼,它是甬上“淳熙四君子”之一袁燮的后裔,咸豐年間,官至道臺袁仰周的故居,也稱枕湖吟舍,現在是寧波茶文化博物館。許多年前,月湖的詩人們曾在這里憑欄望月,切磋詩藝。
1980年,畫家吳冠中先生帶著研究生去舟山寫生,在寧波乘火車回京,一看時間充裕,就來到共青路。見湖對岸幽靜的袁宅,頓時來了靈感,馬上畫了速寫。這樣,美圖就有了雛形。一堵白墻,一個河埠頭,一棵虬曲的老柳樹,徐徐飛來的雙燕,為寂靜的畫面帶來了勃勃生機,將江南民居的純美,勾繪得淋漓盡致。
那時,吳老先生以為《雙燕》的母體,存活不會太久。想不到袁宅還在,只是古宅的高墻已被前面的風雨廊擋住了,門前的河埠頭、老柳樹都無蹤影。去年四月,好消息終于傳來,在袁宅外恢復“粉墻黛瓦、雙燕翩躚”的畫面。現在,這個工程已經完工,畫中那棵虬曲的老柳樹、河埠頭,還有那堵枕水山墻已完美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夜晚,在霓虹燈影下,青磚黛瓦,靜謐婉約,把畫家筆下的“楊柳樹下燕歸來”的美景盡情彰顯。
袁宅斜對面是李宅,為傳統三合院建筑,此宅為清初文學家李鄴嗣后裔祖屋,建于清光緒十二年,原址在咸塘街紗帽巷。上世紀90年代末,咸塘街拆遷成了天一廣場地塊,因李宅保存完好,于是異地遷建,落戶月湖畔,成了隱逸月湖別墅酒店,與共青路融為一體,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共青路上的古宅,其實不然。
過了李宅就是煙嶼樓,那是清代藏書家徐時棟的故居。他是道光二十六年舉人,浙東著名學者、方志學家、藏書家。他“10齡外即喜聚書”后建煙嶼樓于月湖西,藏書10萬卷。這是一幢明末清初建筑,向著碧波蕩漾的月湖,曾名戀湖書樓。當年,徐時棟推窗眺望,見打漁人在湖中泛舟,若有所思,寫下了唯美的詩句:“山中云在意入妙,江上風生浪作堆。”這對聯如今收藏于天一閣“東明草堂”。
曾經,徐時棟整天在煙嶼樓里與古籍、方志、善本打交道,只希望把文脈傳承下去。可是,在清同治元年,太平軍進入寧波,盜賊成災,煙嶼樓大部分藏書被竊掠。但他不氣餒,又建了城西草堂。同治二年,他的書樓又遭遇大火,數萬卷藏書付之一炬。同治三年,又重建書樓,命名為水北閣。從煙嶼樓、城西草堂至水北閣,他的書幾次聚散,前后多達20萬卷。1873年,徐時棟逝世,水北閣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歷程。他的藏書經歷離奇、罕見,最后卻消失殆盡。1994年,水北閣遷徙到天一閣南園,經修繕后,成為中國地方志珍藏館。
在煙嶼樓的北門前,有著名史學家全祖望的青銅雕像。他是乾隆元年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權貴,翌年,辭官歸里,專心致力于學術。他是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學、文學家。全祖望博學多才、文采斐然。南宋時,他的先祖隨康王南下,在鄞縣洞橋沙港村安家。15世紀,全家遷徙至城西月湖畔。清康熙(1705),全祖望在桂井巷出生。1741年,先生搬遷到月湖芙蓉洲青石街居住,名為“雙韭山房”,直到1755年去世。除了短期去外地為官、教書外,他的生命軌跡一直在月湖西岸。
可是,文保專家“眾里尋它千百度”,難覓故居的蹤影。由此,2008年12月,全祖望銅像在桂井巷附近,煙嶼樓北門揭曉,這尊高達2.5米的雕像,展示了史學大師全祖望精干、睿智,走出桂井巷高大形象。他才識淵博,被梁啟超稱為繼黃宗羲、萬斯同之后的“浙東第三位史學大師”;他的二十余種著作至今仍流傳,成為國家文學瑰寶。他的故鄉有鮚埼亭,并自稱鮚埼亭長,并著《鮚埼亭集》九十八卷。過了煙嶼樓,前面就是柳汀街。
共青路很短,只有500多米,但鳳棲梧桐,雪藏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共青路邊每個建筑都印記著月湖乃至寧波城的歷史,驚艷了時光,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寧波人美好悠長的記憶。
|